河大校歌歌词

河南大学校歌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,其发展历程与学校精神紧密相连。以下是关于校歌的详细信息:

一、校歌版本与创作背景

1940年抗战时期校歌

由嵇文甫作词、陈梓北谱曲,创作于1940年河南大学流亡办学期间。歌词以“嵩岳苍苍,河水泱泱”开篇,融合中原文化底蕴与民族精神,成为抗战时期鼓舞士气的战旗。该版本歌词包含“济济多士,风雨一堂”“民主是式,科学允张”等经典词句,体现了学校坚持学术传统与民主科学的办学理念。

1992年修订版校歌

为适应时代发展,1992年校庆时对原歌词进行了修改,将“三民”改为“民主”,“四维”改为“科学”,成为新时期河大精神的象征。

二、校歌的文化内涵

历史价值:

校歌凝聚了河大百年办学的曲折历史,是抗战时期师生精神风貌的写照,也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的见证。

精神内核:通过“济济多士”“风雨一堂”等意象,传递出河大“自强不息、薪火相传”的校训精神,激励师生在新时代续写辉煌。

情感纽带:校歌已成为河大人的情感寄托,在重大集会、庆典及日常活动中频繁传唱,成为连接师生与校园文化的核心符号。

三、校歌的传承与影响

教育功能:校歌通过音乐形式传递价值观,培养学子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,成为学校精神教育的重要载体。

社会意义:其激昂旋律和深刻内涵,不仅激励河大师生,也传递着中原文化自信,成为社会文化符号。

综上,河南大学校歌是历史与现实的交融,是精神与文化的象征,持续发挥着凝聚人心、传承精神的重要作用。